1.1 调查方案设计
1.1.1 调查内容
城市公共交通调查是指城市公共汽(电)车交通调查和城市轨道交通调查,其他公共交通调查可参考开展。
城市公共交通调查前应收集以下基础资料:
1)公共交通行业基础设施资料,比如公交车辆、场站等;
2)公共交通运营线路GIS地图,比如公交线路走向、站点分布等;
3)公共交通运营线路运营计划,比如轨道交通运营列车的运行状况,包括发车间隔、列车编组、车辆类型、运营速度、停站时间等;
4)公共交通站点配套交通设施,比如小汽车、自行车停放点等;
5)公共交通行业客流统计资料和信息化采集资料。
城市公共汽(电)车交通调查可包括公交客流调查、公交车辆运行调查和公交乘客出行调查等。
1)公交客流调查是指调查公交核查线、客运走廊、线路、枢纽的客流量。其中,公交核查线客流调查是指调查穿越河流、铁路、高速公路(快速路)等城市天然分割线的公交客流量,公交客运走廊客流调查是指调查城市公交走廊主要断面的客流量,公交线路客流调查是指调查公交线路的上(下)客量、断面客流量和站间客流OD等,公交枢纽客流调查是指调查公交枢纽的上(下)客量和换乘量等;
2)公交车辆运行调查是指调查公交线路运营车辆的运行状况,包括发车班次、车辆类型、额定载客人数、行程车速、停站时间、延误情况等;
3)公交乘客出行调查是指调查公交乘客的基本特征和出行特征。基本特征包括性别、年龄、职业、收入等。出行特征包括出发地(到达地)、出发时刻(到达时刻)、出行目的、上(下)客站、换乘站、出行时间(等车、步行、换乘、车内等时间)、换乘次数、接驳方式等。
城市轨道交通调查可包括轨道交通客流调查和轨道交通车站乘客出行调查。
1)轨道交通客流调查是指调查轨道交通的客流规模,包括进(出)站量、上(下)客量、换乘量、断面客流量、站间客流OD、换乘次数、平均乘距等;
2)轨道交通车站乘客出行调查是指调查轨道交通乘客的基本特征和出行特征。基本特征包括性别、年龄、职业、收入等。出行特征包括出发地(到达地)、出发时刻(到达时刻)、出行目的、进(出)车站、换乘站、出行时间(等车、步行、换乘、车内等时间)、换乘次数、接驳方式等。
1.1.2 调查时段、地点选择设计
调查时段应包括全日高峰时段,宜采用12小时或24小时连续观测,或根据交通需求预测模型要求综合确定。
城市公共汽(电)车交通调查的调查地点宜遵循以下原则:
1)公交核查线客流调查的调查地点宜包括穿越核查线的所有道路路段,或根据道路(公路)等级、公交客流量等选取主要道路路段,且符合模型要求;
2)公交客运走廊客流调查的调查地点宜选择客运走廊中公交车辆数通过较多的主要路段;
3)公交线路客流调查宜乘坐公交车辆跟车调查;
4)公交枢纽客流调查的调查地点宜选择在公交枢纽的上(下)客区域;
5)公交车辆运行调查宜选择乘坐公交车辆跟车调查;
6)公交乘客出行调查的调查地点宜选择车站等候区域或乘坐公交车辆跟车调查。
轨道交通乘客出行调查的调查地点宜选择车站等候区域。
1.1.3 调查方法
城市公共汽(电)车交通调查的调查方法:
1)公交核查线、客运走廊、枢纽等客流调查可采用观测法,记录通过调查点的公交车辆数和车厢客流满载情况,统计公交客流量;
2)公交线路客流调查可采用跟车法。跟车法是指安排调查员跟随公交车辆记录站点上(下)客人数,且可对上车乘客发放特制小票,并在下车时进行回收,记录客流站间OD。抽样方法宜采用两阶段均匀抽样法,第一阶段根据线路功能、走向、长度、客流规模等对线路进行抽样,抽样率符合模型要求;第二阶段根据调查线路的发车频率对公交车辆进行抽样,发车频率在10分钟以内的线路,抽样率不宜低于20%;发车频率在10-20分钟的线路,抽样率不宜低于30%;发车频率超过20分钟的线路,抽样率应进一步提高;发车频率超过1小时的线路,宜进行全样调查;
3)公交客流调查也可采用信息化技术采集。现阶段常用信息化技术是指通过建立公交IC卡与公交车辆GPS设备对应关系,统计分析站点上(下)客量、路段客流量和客流站间OD等;
4)公交乘客出行调查可采用问询法,由调查员乘坐公交车辆对车内乘客进行问询。抽样方法宜采用均匀抽样法,样本量取决于调查线路客流规模、调查时段和问卷问题数量等,平峰时段的抽样率宜大于高峰时段的抽样率,一般抽样率不低于10%,且样本量不低于500人。如果样本量低于500人,应提高抽样率乃至进行全样调查。
城市轨道交通调查的调查方法:
1)轨道交通客流调查可采用信息化技术采集。现阶段常用信息化技术包括进出站闸机客流信息技术、公交IC卡客流信息技术、手机用户使用轨道车站基站信息技术等;
2)轨道交通车站乘客出行调查可采用问询法。抽样方法宜采用两阶段均匀抽样法,第一阶段根据线路走向、车站功能、车站客流规模等对轨道交通车站进行抽样,抽样率符合建模要求;第二阶段对调查车站的候车乘客进行抽样,样本量取决于调查时段和问卷问题数量等,平峰时段的抽样率宜大于高峰时段的抽样率,一般抽样率不低于10%,且样本量不低于500人。如果样本量低于500人,应提高抽样率乃至进行全样调查。
2.1 调查组织实施
2.2.1 调查实施前宜进行试调查,检查调查实施方案的可行性,并根据试调查情况进一步完善调查实施方案。
3.1 调查数据处理
3.1.1 公交客流调查的观测数据应尽可能与相关统计资料、信息采集资料等进行比对校核,提高调查成果的可靠性。
3.1.2 调查样本数据扩样应以公交客流调查、轨道交通客流调查成果数据为母体,并注 意剔除无效样本。
4.1 调查成果
4.4.1 调查成果包括调查数据库和调查统计分析报告。
4.4.2 调查数据库包括调查原始数据、成果数据和公共交通运营线路GIS地图等,应纳入综合交通调查数据库进行存储与管理。
4.4.3 调查统计分析报告通过分析主要公交线路的客运量及客流分布、主要干道上的公交客流通过量、主要公交客流集散点的集散量、公交乘客现状出行行为特征等客流资料,为交通模型建立及各种公共交通专项规划、公共交通政策制定等提供基础性支撑。主要内容包括调查过程情况介绍和调查成果研究。调查过程情况包括调查方案设计、调查组织实施、调查数据处理等。调查成果研究包括公共交通设施情况、公共交通车辆运行状况、公共交通客流特征和乘客出行特征等。具体如下:
1)公共交通设施情况包括线路和站点规模、线网密度、线路走向、人口(岗位)覆盖率、线路重复系数、公交枢纽布局等;
2)公共交通车辆运行状况包括列车编组(轨道交通)、车辆类型、发车班次、客位公里、行程车速、满载率等,公共交通客流特征包括公共交通客运量和客运周转量、平均乘距、公交核查线和客运走廊客流量、公交枢纽客流量、轨道换乘车站换乘量、站间客流OD、客流时辰分布等;
3)包括性别比例、年龄结构、职业结构、收入结构等基本特征和出行目的、空间分布、时辰分布、平均出行时耗(等车、步行、换乘、车内等时间)、换乘次数、接驳方式结构等出行特征。